为了丰富学生的抗震减灾科普知识,为大家分享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请认真掌握!
基本常识篇
1.地震有哪些前兆?
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震活动异常;地震波速度变化;地壳变形;地下水异常变化;地下水中氢气含量或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地应力变化;地电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异常;动物异常反应;地声;地光;地温异常等等。
2.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注意哪些干扰?
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及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涨落、台风、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3.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
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户,其表现为翻腾跳跃、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肚朝天,甚至死亡。
4.哪些地面动物在地震前有异常反应?异常表现形式如何?
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有狂躁型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嗅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大牲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后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猫则惊恐外逃,乱抓乱闹,有的叼着小猫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来。
5.是不是天气突然变化就一定要地震?
一般不是,在某些大地震前确有气象异常的记载,但气象与地震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即使有某种关联也是比较间接的,而且只有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才能起作用。
对一个地区来说,天气变化是经常发生的,而破坏性地震却是少有的。有的人一见天气变化就以为要发生地震,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6.动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异常是否就意味着一定有大地震来临?
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动物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比如天气变化、生存条件的改变、生物干扰、饲养条件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动物本身生理状态的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发生异常,另外人们观察错觉也可能认为有异常,我们要在识别真假动物异常的基础上再确定这种异常是否与地震有关。
7.地光有何特征?
综合目睹者的描述可知,地光的形状有条带状、片状、球状、柱状、闪光状和弥漫状等。颜色有蓝、红、白、黄、橙、绿等,此外还有一些是复合色光,如银白色、白紫色、绿青色等。地光的持续时间也不相同,多数可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极个别的也可持续到半个小时左右,地光是地震前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报,当观察到这种地震前兆后,应立即采取防震措施,减少生命财产的伤亡和损失。
8.地声是临震信号吗?如何根据地声的特点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
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几十天内,实际上临震前几分钟内出现者居多,所以地声确是一种临震的信号,当听到地声时,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所以可把地声看成警报,应该立即离开房屋,采取紧急防御措施,避免和减少伤亡损失,根据地声的特点大致能判断地震的大小: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
9.利用动物异常进行地震预报,应注意什么?
动物异常并不是一概由地震引起的,还有其他干扰因素需排除,即季节、气候、生理活动、疾病、动物生活环境的。改变等。所以我们要对动物异常反应进行综合分析后,确认是震前反应时,才能用来预报地震。
10.怎样识别地震谣言?
不是政府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非常精确;说国外“专家”“报纸”“电台”已预报了我国要发生地震;说“地震办公室”“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已发布了的地震预报;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
11.若政府已发布地震短临预报,家庭应做哪些震前准备工作?
撤离易损易倒老旧房屋;选好相对安全的避震空间;清除床下、桌下,楼道杂物以利避震和疏散;将高大家具与墙体锚固一起,以免震时倾倒伤人;取下高架重物和阳台围栏上的花盆杂物以免震时掉下砸人;将有毒、易燃、易爆物品 搬到室外;将卧床移离窗户旁、大梁下;准备防震包;开一次家庭防震会讨论和约定避震方案。
12.防震包内应准备什么物品?
应准备食品、水、常用药品、手电、手机及铁锤等小型工具。
13.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应该切断电源、燃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地震发生时如何避震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1.避震要点
·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2.在户外怎样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烟囱、水塔、立交桥等结构复杂的建筑物;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3. 在家庭怎样避震
在楼内,应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根据具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旷地带。
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里要注意利用它们。
室内避震要注意:
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在安全角落躲避:躲避时不要靠近窗边或阳台上去!
4. 在复杂高大的建筑物怎样避震
·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物料堆放处。
·要躲开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
5.在学校怎样避震
·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
·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6. 在野外和海边怎样避震
·在野外:要避开山脚、陡崖和陡峭的山坡,以防山崩、泥石流滑坡等;
·在海边: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地方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的袭击。
7.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保护好头部;
·千万不要慌乱拥向出口,避开人流的拥挤,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
·在商场、书店、展览饱、地铁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远离玻璃棚窗、柜台或其他危险物品旁边;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要抓车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特殊情况下的求生要点:
地震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待摇晃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转移时要弯腰或匍匐、逆风而行。
燃气泄漏时:同火灾时一样,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布后住口鼻,逆风逃离,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地震时如何自救互救
1. 如果被压如何自救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积极参加互救活动救人方法;
· 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 使伤者显露头部,请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救人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2. 救援被埋压人员的要领
合理科学的救助方法可以更多更好地救出被埋压人员,因此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要领是保持救助成果的必要条件。
·注意搜听被人员的呼喊、呻吟或敲击的声音;
·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埋人员位置,再行抢救,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
·抢救被埋人员时,不可用利器刨挖等,首先应使其头部暴露,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入,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再行抢救;
·对于埋在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和食品,然后边挖边支掠,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不要让强光刺激;
·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人员,切忌生拉硬拽,要在暴露其全身后慢慢移出,用硬木板担架送到医疗点;
·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急救,然后迅速送往医疗点或医院;
·在救人过程千万要讲究科学,对于埋压过久者,不应暴露眼部和过急进食,对于脊柱受伤者要专门处理,以免造成高位截瘫。